艺术品市场已进入“金融时代”!早知道早受益!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部令第56号文件》的实施,艺术品市场将金融资产化。
海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计入企业资本和注入上市公司。
无疑,艺术收藏品金融资产化,大量收藏品家将迎来春天。
文化市场发展史:
2010年,大众对文物艺术品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珍视高度。
2011年,文物艺术品中珍稀品种的上涨幅度与以往相比有很大提高。
2012年,天价艺术收藏品火爆各大媒体、电视节目、鉴宝专家,艺术收藏品交易进入疯狂阶段。
2013年,百花齐放,民间鉴定、收藏百花齐放,鉴定、拍卖、抵押公司多如牛毛。民间文物流通性激发。一些收藏家先富起来。
2014年,艺术沙龙、艺术茶吧、展馆、拍卖行业蓬勃发展,展览、拍卖、大型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文物在艺术品市场探索求真。
2015年,各种古玩网站转换模式为交易平台。民间博物馆发展迅猛。购买古玩的方式将由捡漏淘宝的方式向金融理财的方式转变,文物艺术品在金融行业初露锋芒。
2018年,文企对接,拥有精品文物艺术品已成为少数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顶级企业与收藏机构合作,纷纷建立博物馆,博物馆成为新企业标配。
2020年,资产增值,文物艺术品资产化起航,文物国际交流成为常态。文物艺术品将成为稀缺品种,文物艺术品价格高企。
2023年,资产流通,文物艺术品作为金融担保物地位确立,文物艺术品抵押贷款成为融资重要手段。
2025年,财富聚集,文物艺术品投资成为银行业为富人理财的最大卖点,国内信托业开始对社会公众发售文物艺术品投资信托计划,文物艺术品共同投资基金也应运而生。
2030年(预测),新富豪群,拥有古玩是品位与财富的象征,文物艺术品成为上流社会的标签,文物艺术品成为中国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收藏家成为新富豪群体。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到,未来的艺术品市场将会走向正规化路线。艺术品金融化后,将会大大降低民众参与门槛。投资者投资与交易的是艺术品的金融份额,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艺术金融从真正上让艺术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据权威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额达637亿美元,在连续两年下滑后实现12%的增长。其中美国市场266亿美元,中国市场为1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0亿元,同比上涨14%。
在全球经济形势遇冷、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却“触底反弹”,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乃至全球艺术品市场即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