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流通狂开挂!从3万转手赚5万到数字藏品秒光,这些案例看完想立刻入行

这年头要是还觉得艺术品只能摆在博物馆里落灰,那你可就太out了。前几天刷到个新闻,说有个95后姑娘在网上花3万块钱拍了幅青年画家的油画,转手挂到自己开的民宿墙上当装饰,结果住店的客人一眼相中,直接加价5万买走了。这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幅画就完成了从创作到流通再到二次交易的全过程,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其实这两年艺术品流通领域的变化,简直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咱们总觉得艺术品交易是拍卖行里大佬们的游戏,动辄几千万上亿的成交价,普通人连门槛都摸不着。但现在不一样了,从线上交易平台到区块链存证,从直播鉴宝到数字藏品,艺术品流通的链条被越拉越短,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几个真实案例,看看这波升级到底有多“硬核”。

点击图片打开链接vv

Image


从“藏在深闺”到“触手可及”,线上平台打破地域壁垒

先说个最直观的变化——线上交易的爆发式增长。去年我去拜访一位做画廊的朋友,他跟我吐槽说,三年前他的画廊还在靠每年两次的艺术展卖画,一年到头能成交个百八十万就算不错了。结果2020年疫情一来,线下展办不了,逼得他只好把画搬到网上卖。

一开始他还犯嘀咕:“油画这东西,得亲眼看着笔触、摸着手感才好定价,放网上能有人买吗?”结果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卖出去12幅,其中有6幅是被海外买家买走的。有个新加坡的藏家,硬是通过视频连线让他把一幅画从不同角度拍了20多遍,最后直接打款成交。现在他的画廊线上交易额占比已经超过70%,还专门雇了两个懂外语的客服对接海外订单。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听来的案例。国内有个叫“艺空联盟”的线上平台,这几年干了件挺牛的事:他们把全国200多家画廊、10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搬到线上,还开发了VR展厅,你在家用手机就能360度看画,连画布的纹理都看得清清楚楚。更绝的是他们的“一键送检”服务,只要你看中哪幅画,平台能马上安排权威机构做鉴定,全程直播,鉴定完直接顺丰包邮到家。

点击图片打开链接vv

Image


就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平台上的艺术品成交周期从以前的平均3个月缩短到现在的15天,连一些以前没人关注的地方画派作品,也通过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有个山东的农民画家,以前他的画最多在县城里的小店里卖百八十块钱,现在通过平台对接,一幅画能卖到3000多,去年光线上收入就有20多万。

区块链+艺术品,让“保真”不再是难题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品流通最大的痛点从来都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怕买到假的”。特别是那些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仿品做得比真品还像,别说普通藏家了,有时候连专家都得打眼。但这两年区块链技术的介入,硬是把这个老大难问题给解决了大半。

去年有个特别火的案例:潘天寿的一幅《鹰石图》在嘉德拍卖会上拍出了2.4亿的高价,创下了当年近现代书画的纪录。但你不知道的是,这幅画在开拍前就上了区块链。从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流传经历,到每次修复的记录、专家鉴定的结果,全都存在区块链上,谁也改不了。买家拿到手后,手机一扫画框上的二维码,所有信息一目了然,连这幅画在哪年哪个展览上展出过,当时的展览海报都能调出来。

点击图片打开链接vv

Image


这还不算啥,现在连刚出炉的艺术品都开始用区块链存证了。我认识个中央美院的研究生,她每次画完画,第一件事不是签名,而是用手机拍张高清照,上传到专门的艺术品区块链平台,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这个身份证里包含了画作的尺寸、材质、创作时间,甚至还有她当时的创作笔记。等她把画卖给画廊或者藏家时,这个数字身份证也会跟着转移,以后不管这幅画转多少手,新买家都能查到它的“前世今生”。

更有意思的是国外的一个案例。去年年初,毕加索的一幅版画《玛丽·泰蕾兹》在伦敦拍卖,买家是个中国藏家。按照以前的流程,光是办理各种文件公证、海关报关就得折腾一个多月,还得担心运输过程中出岔子。但这次,拍卖行直接把这幅画的区块链证书发给买家,实物通过专门的艺术品物流公司运输,全程GPS定位,买家在手机上就能看到画到了哪个港口。整个交易下来,从竞拍成功到画送到家,只用了10天,比以前快了一半还多。

数字藏品:让艺术品流通插上“翅膀”

要是说区块链解决了“保真”的问题,那数字藏品的出现,简直是把艺术品流通的天花板给掀了。可能有人还不知道数字藏品是啥,简单说就是把艺术品变成电子版,再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让它变成独一无二的“虚拟艺术品”。别觉得这是年轻人瞎折腾,去年国内数字藏品市场的规模已经突破了200亿,连故宫、敦煌这些“老字号”都玩得飞起。

点击图片打开链接vv

Image


就说敦煌研究院吧,他们去年推出的“数字供养人”计划,把莫高窟里的壁画做成数字藏品,最低9.9块钱就能买一份。你可别小看这9.9,买了之后不仅能获得这幅壁画的数字所有权,还能在线上展厅里“挂”出来,甚至可以转赠给朋友。结果上线第一天就卖了100多万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因为数字藏品才去了解敦煌壁画。更绝的是,这些数字藏品的收入,最后都用来修复真实的壁画了,这波操作真是把文化传播和艺术品流通玩出了新高度。

还有个更接地气的案例。去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火了之后,他们把节目里的舞蹈动作做成了数字藏品,一套10个动作,每个动作限量发行1000份,每份199块。结果上线秒光,很多没抢到的人还在二手平台上加价求购。有个00后小姑娘告诉我,她买的那个“抛袖”动作的数字藏品,已经有人出价800块想买了,但她舍不得卖,因为“这就像拥有了唐宫小姐姐的一个独家记忆”。

可能有人会说,数字藏品看不见摸不着,买它有啥用?但你换个角度想,以前普通人想收藏艺术品,门槛是几万几十万,现在几十块几百块就能参与,这不就是艺术品流通最大的升级吗?而且数字藏品还能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一幅画的数字版可以同时被成千上万的人“拥有”,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点击图片打开链接vv

Image


从“小众圈子”到“大众消费”,艺术品流通的边界在消失

其实这几年艺术品流通的升级,不只是交易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让艺术品从“小众圈子的玩物”变成了“大众能消费的商品”。以前咱们买艺术品,要么是为了收藏升值,要么是为了装点门面,很少有人会把它当成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但现在不一样了,艺术品正在变成一种新的“社交货币”。

前阵子去杭州出差,发现当地的网红咖啡馆里,墙上挂的不是印刷画,而是真的青年艺术家作品,而且都明码标价。老板跟我说,这些画都是从附近的艺术区收来的,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客人喝咖啡的时候看中了就能买走。有个做电商的老板,就因为在咖啡馆买了幅画,认识了那位画家,后来还合作了一场线上艺术直播,卖货的同时也卖了不少画。

点击图片打开链接vv

Image


还有个更有意思的趋势,就是艺术品和潮玩、文创的结合。去年泡泡玛特和中央美院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艺术家联名盲盒”,把油画里的元素做成潮玩手办,一套12个,每个里面还藏着一幅微型版画。结果这套盲盒刚上线就被抢空,二手市场上价格翻了好几倍。很多年轻人为了收集这些盲盒,开始主动去了解那些油画作品,甚至跑去美术馆看展,这波“破圈”操作真是太秀了。

说起来,这些变化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对艺术品的态度在转变。以前咱们总觉得艺术品是高高在上的,得懂艺术才能碰。但现在大家发现,艺术品不一定非得是天价名画,只要你喜欢,一幅装饰画、一个手作陶瓷,甚至一个数字藏品,都能算是艺术品。这种观念的改变,比任何技术升级都更能推动艺术品流通的发展。

写在最后:艺术品流通的升级,其实是让美更“接地气”

说了这么多案例,其实想表达的就一个意思:艺术品流通的加速升级,不是让艺术品变得更“贵”了,而是让它变得更“近”了。近到什么程度?近到你在家刷手机就能买幅画,近到你花几十块钱就能拥有一份数字藏品,近到你去咖啡馆喝咖啡都能偶遇心仪的艺术品。

点击图片打开链接vv

Image


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么快的流通速度,会不会让艺术品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但我觉得,真正的艺术价值从来不怕流通,反而会因为流通而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喜欢。就像当年梵高的画无人问津,要是放在现在,有了这么多流通渠道,他说不定早就火了。

所以啊,别再觉得艺术品离咱们很远了。下次刷手机的时候,不妨留意一下那些线上艺术展;去咖啡馆的时候,仔细看看墙上挂的画;甚至在买盲盒的时候,多留意一下背后的艺术家故事。说不定哪天,你也会成为艺术品流通升级的一份子,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感受艺术的魅力。毕竟,美这件事,本来就该属于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