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条例》正式生效。这不仅是一次区域性监管升级,更是全球数字货币治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在香港金管局公布的两份核心文件《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和《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指引》中,一套融合国际标准与本地创新、兼顾风险防控与技术包容的数字货币监管框架首次完整亮相。
全球稳定币监管长期处于“规则割裂”状态:欧盟MiCA框架强调统一牌照,美国则陷入州与联邦的双轨制困局,新兴市场更面临监管真空。而香港的选择是第三条道路——在“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原则下,构建既符合国际清算银行(BIS)反洗钱标准,又适配本地市场的特色化制度。
三大创新性计
1、属地延伸管辖:不仅监管“在港发行”的稳定币,更覆盖“宣称锚定港元”的跨境发行项目,实现对风险发生地的穿透式监管;
2、牌照分级准入:零售投资者仅可接触持牌发行人产品,专业投资者则保留非持牌稳定币交易权限;
3、沙盒实验机制:京东、圆币科技、渣打系合资公司三组沙盒机构,已通过监管沙盒测试实际场景,为正式牌照申请铺路;
这种设计既避免了一刀切对创新的抑制,又通过风险隔离守住系统性底线,彰显“稳中求进”的监管思路。
条例最具颠覆性的创新在于对储备资产透明性和赎回保证的严苛规定:
1)100%法币储备+独立托管:要求持牌发行人将客户资产与自有资产严格隔离,全额存放于香港持牌银行,且储备资产限定为低风险的政府证券等。这彻底杜绝了类似TerraUSD因算法失灵导致的400亿美元崩盘风险。
2)动态赎回保障机制:发行人必须7个工作日内按面值处理赎回,且单日赎回能力不低于发行总量的5%。这一要求远超欧盟MiCA的“合理时间赎回”原则,直指流动性危机的核心痛点。
3)混合稳定机制的合法化突破:在传统超额抵押模式外,允许采用“算法调节+资产抵押”的混合机制,但需提交数学模型及压力测试报告,为技术进化预留制度空间。
金管局助理总裁何汉杰在技术简报会中强调,合规性、具体性、可持续性构成牌照审核的三大支柱。尤其“具体性”要求申请者明确实际应用场景,“可持续性”则关注资源投入与商业模式的长期可行性——这实际上将多数缺乏清晰路径的初创公司挡在门外。
哪些公司有望获得第一批牌照?
首批牌照的稀缺性(仅个位数)与高门槛,将引发市场深度洗牌:
渣打银行联合电讯商的合资公司、京东科技等沙盒机构,凭借银行级合规能力和现有客户网络,占据先发优势。
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坦言,明年初才会公布首批获牌名单,且牌照无固定期限,但监管机构保留撤销权。
条例生效后,未持牌者不得在港推广稳定币,违者将面临刑事处罚。这直接打击借“稳定币概念”炒作股价的行为,仅许可专业投资者交易非持牌产品的要求更压缩了灰色空间。
Circle公司开发的港元稳定币HKDR已瞄准跨境贸易场景,其合规化运作有望降低企业支付成本300基点以上,挑战SWIFT体系的主导地位。
香港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香港已有11家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及43家获准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的机构——稳定币牌照将与现有数字资产生态形成协同效应。
香港的监管创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评估认为,香港框架在“风险识别精准度”和“创新包容性”上全球领先,其制度细节可能被东南亚国家效仿。
金管局明确将稳定币定位为“区块链支付手段”而非投资工具,这与数字人民币(e-CNY)的央行数字货币属性形成公私协同。未来或出现“数字人民币用于境内大额结算+港元稳定币服务跨境贸易”的双层架构。
在反洗钱标准、储备审计要求上对接国际清算银行(BIS)规范,为跨境监管互认奠定基础。这种设计使香港持牌稳定币可能获得欧盟、新加坡等地的通行便利。
尽管制度设计精密,但香港仍面临多重考验:
1)算法稳定币、RWA(实物资产代币化)等新形态持续涌现,现有规则能否动态适配存疑。金管局虽设“实验性项目特别通道”,但12个月沙盒期对快速迭代的技术而言可能不足。
2)若新加坡、日本等地放宽要求,可能引发发行人监管迁徙。金管局需在“高标监管”与“竞争力平衡”间谨慎拿捏。
3)持牌机构需承担高额合规成本(储备托管、AML系统等),但稳定币“非投机”属性限制其收益空间。如何避免牌照沦为大企业的特权,关系行业能否持续创新。
总结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生效,标志着全球数字资产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建构”、从“碎片化规则”升维至“体系化治理”的关键转折。
其制度内核:100%储备保障与赎回刚性约束筑起了金融安全的防火墙;沙盒机制与混合稳定创新则为技术进化保留通道。
当明年初首批持牌发行人名单揭晓,一个由合规稳定币驱动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网络或将浮现:数字人民币专注主权货币数字化,港元稳定币主攻跨境支付,私人银行代币化存款完善境内结算——三位一体,共同勾勒出未来数字货币生态的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