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特别重大!财 政 部发布“文物资源政府会计准则” 亿万文物将全面入账

意义特别重大!财 政 部发布“文物资源政府会计准则” 亿万文物将全面入账

 编辑部 华人收藏圈

图片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数以亿计、价值无法估量的文物资源。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华文化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物保护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们在传统管理体系中多处于“账外”状态,未能有效转化为可流动的经济资产。

图片

当前,文物资源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在坚守“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激发其潜在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与“永久性”价值,使其在传统财务核算体系下无法被明确计量与列报,导致其金融化操作面临较高的法律、技术和市场壁垒。

与此同时,随着艺术金融的快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如何为文物资源赋能,成为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政府会计准则第11号——文物资源》的发布,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该准则从确认、计量、列报等多方面明确了文物资源的会计处理原则,标志着文物资产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制度化与规范化阶段。

它不仅为文物的合法合规运营提供了制度框架,也为艺术金融领域的创新探索提供了契机,使得文物资源能够从“不可计量、账外沉睡”逐步迈向“可披露、可评估”的新阶段。

图片

这种转变,既是文物保护的延续,也是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开始。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文物资源的盘活与金融化,正逐步成为中国艺术金融行业的关键发展方向。

《政府会计准则第11号——文物资源》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文物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政策文件,标志着文物管理走向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时代。该准则主要从确认、计量、列报三个方面对文物资源的会计处理作出详细规定,力求为文物资源的盘活和利用提供清晰的财务依据。

《政府会计准则第11号——文物资源》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01

文物资源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11号——文物资源》第二条的规定,文物资源不仅包括依法认定为文物的有形资产,还涵盖了考古发掘品、古籍以及尚未认定但明确为“文物征集”用途的物品。

具体来说,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文物,均纳入文物资源范畴。相比之下,不属于文物保护范围的公共建筑、设备、普通馆藏文献等资产,则需按照其他政府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这一明确界定,保证了文物资源与其他文化资产的区分,为后续的会计处理奠定了基础。


02

文物资源的确认与管理主体

图片


准则》第四、第五条明确指出,文物资源的确认应由对其管理和收藏负责的政府会计主体来进行。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谁管理,谁确认”的原则,即文物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职责直接影响其是否能够纳入账目。

文物的确认时点也因取得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考古发掘品应在数量和形态稳定后,并不晚于提交考古发掘报告之日确认;而古遗址、古墓葬则应在文物行政部门发布认定公告之日确认。这些细化的确认规定,避免了因管理不规范而导致文物资源“遗漏”或“错报”的风险。


03

初始计量:成本与名义金额并存

图片


《准则》明确规定,文物资源的初始计量应以“成本为主,名义金额为辅”。即当文物资源的购买成本、调拨账面价值等可靠取得时,按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对于无法提供具体成本依据的文物,如捐赠品、考古发掘品等,则按名义金额(通常为1元或其他象征性金额)计量。

这一规定解决了文物资源在账面上难以计量的问题,同时为文物的金融化操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无法区分单价的打包征集物,准则要求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成本分配。

此举有助于确保文物资源的价值能够得到尽可能准确的反映,避免了因为计量不准确而影响后续会计与管理操作的可能。


04

后续计量:不计提折旧,保护支出费用化

图片


与一般固定资产不同,文物资源在后续计量时不进行折旧。

这一规定充分考虑到了文物的特殊性质——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文物资源无法通过折旧来反映其持续使用价值。

同时,针对文物的修复、修缮等保护性支出,《准则》规定相关支出应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不是资本化。

这种处理方式,符合文物资源“永久性”与“不可再生性”的特征,有效避免了保护性支出资本化后影响报表真实性的风险。

05

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

图片

文物资源的全面入账不仅限于国内运作,它还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随着中国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与金融化,越来越多的海外机构和投资者将对中国的文物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明确的财务报告和标准化的资产评估,中国的文物资源可以更加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与资本合作。

例如,文物资源可以通过国际展览、文物数字化交易平台等形式,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文物资源的入账也为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保障,使得跨国文化交流更加高效与透明。

06

加强文物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