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纷纷开设艺术金融业务,全都疯狂起来了!

国内银行纷纷开设艺术金融业务,全都疯狂起来了!

 收藏友道 华人收藏圈

图片

最近几年,不管是全球还是国内,艺术品市场生意都不好做,各个版块也都没啥亮点。

这时,金融机构推出的艺术品质押贷款,被投资者和藏家看好。

为啥这招现在吃香呢?

因为这部分人生意上缺钱,或者想投资其他标的,但又舍不得把收藏的艺术品贱卖了(毕竟行情差的时候卖可能亏惨)。

这时候质押贷款就成了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用割肉卖藏品,又能快速拿到钱周转。

在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逐渐活跃的背景下,许多银行积极探索艺术品金融业务,开启了一场跨界融合的新热潮。

各银行通过多种创新模式,银行逐步将艺术与金融紧密结合,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为金融机构开辟了全新的业务领域。

图片

现在大家质押的艺术品,其背后还有专业机构评估它到底值多少钱、怎么保管、利息怎么算这些门道,大家都不是很清楚。

一、艺术品基金:资本市场的新机遇

自2011年以来,国内约有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成立,发行了超过70只艺术品基金,总规模达64亿元。

这些艺术品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将资金投入艺术品市场的全新途径,也促进了艺术品金融市场的扩展。通过艺术品基金,投资者能够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进行有序的艺术品投资,从而享受到市场增长带来的收益。

Image

二、艺术品理财产品:银行金融创新的先锋

早在2007年7月,民生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只艺术品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该理财产品投资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和近现代书画作品,是银行业跨足艺术领域的重要标志。通过这一创新的金融产品,银行将艺术品投资的专业性与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性结合,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高效的投资渠道。

三、艺术品信托产品:银行+信托公司模式的成功探索

在2009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的推出标志着“银行+信托公司”模式在艺术金融领域的成功应用。通过信托公司专业的管理能力和银行的资金优势,这种信托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稳健、规范的艺术品投资方式,且具有7%的预期年收益。

四、艺术品质押贷款:为艺术品提供金融支持

另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金融服务模式是艺术品质押贷款。2009年,潍坊银行推出了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借款人可以将符合条件的艺术品作为质押物,获得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这一模式既为艺术品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流动资金,也为艺术品的拥有者创造了更灵活的融资渠道。

五、文化部“艺术银行”:艺术流通与展示新平台

文化部“艺术银行”自成立以来,已收藏了超过2100件艺术作品,并通过租赁和流通的方式,推动这些作品在公共空间中展示。这一平台不仅提升了艺术品的社会认知度,也为艺术市场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艺术银行”成立已有六年,但很多民众仍对其运营机制了解有限。通过参展2019台湾文博会,结合微电影和艺术作品展示,公众对“艺术银行”的认知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图片

六、全球艺术银行兴起:国内外市场的双向推动

随着全球财富的积累与消费升级,艺术品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全球范围内,艺术银行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从1972年起,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士、韩国等国陆续成立了艺术银行。这些艺术银行提供包括鉴定、收藏、保存、信托等全方位的服务,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运作体系,许多银行也逐步进入到这一领域。

例如,摩根大通银行是全球最早涉足当代艺术收藏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庞大的企业艺术收藏在全球市场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法国兴业银行自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多次帮助内地客户购买世界级艺术品,并将艺术投资融入其私人银行业务中,推动了中国艺术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图片

七、国内银行的艺术金融布局:创新与发展

在国内,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走在了艺术品金融的前列。

民生银行不仅是国内首家发行艺术品理财产品的银行,还通过设立民生美术馆,进一步推动艺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而建设银行则通过艺术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开启了“银行+信托公司”的艺术金融模式。

此外,招商银行、潍坊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进入艺术品金融领域,推动艺术金融服务的多元化。

随着艺术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艺术银行的业务形式日渐丰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图片

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艺术品鉴定、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金融与艺术深度融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

为此,银行需要加强与专业艺术机构的合作,提升艺术品鉴定与评估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此外,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加强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为艺术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规范发展的通知》中,关于艺术品金融业务准入标准、质押率值得大家去关注一下。

这项政策不仅为艺术品金融市场立起"红绿灯",更在资本与艺术品的对话中架起价值转化的桥梁。  

在苏州、南京等地先行先试的登记交易实践中,我们清晰看到政策如何将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纳入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使每件艺术品都成为可追溯、可监管的档案。  

202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台《艺术品市场征信管理暂行办法》,将艺术品交易、质押记录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打击虚假鉴定和洗钱行为。  

简单说就是:以后买卖、抵押艺术品借钱这些事儿,会记入国家征信系统,跟咱们的信用卡还款记录一样重要。

这就好比给艺术品市场装了个“监控摄像头”,谁要是扰乱艺术品市场、用艺术品洗钱,在信用档案里留污点,以后贷款做生意都受影响。

这招可太实在了!以前有人把假画当真迹卖,或者用艺术品倒手洗黑钱,现在有了信用记录这把“照妖镜”,骗子再也不敢随便忽悠人了。

图片

艺术品金融的本质,是文化价值的跨时空兑换。

其实,艺术品的金融业务既不是骗局,也不是金融机构的善举。

或许该知道:我们今日质押的不仅是器物,更是五千年文明与未来的对赌契约。

现在很多地方用艺术品质押的钱扶持传统手艺、抢救文化遗产,既盘活了艺术品价值,又给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文化底气。

当每一件完成质押登记的艺术品都在讲述中国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秩序的完善,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觉醒与文化自信。

这也是党领导下的文化治理体系,对"何以中国"的最深刻的回答。


图片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次更精彩哦!

记得锁定我们的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华人收藏圈》!

文章最后,给想要参加我们私洽活动的藏友,扫码添加小编的微信了解详情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即可添加微信
深入了解更多业内情和私洽活动详情

图片


参考资料: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  《中国建设银行艺术金融业务白皮书(2021-2023)》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