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争了:这才是未来古董文物鉴定的方向

近年来,收藏界关于用哪种方式鉴定文物,才是最准确的方法,一直在争论不休。

文物体制内的考古派、博物馆派、学院派等各派各说各有理,争论此起彼伏;

体制外的民间派别如电视明星专家派、收藏协会派、实战收藏研究派、国宝帮派、普通收藏爱好者等分歧也很大。

大家争论的焦点无非是:

收藏理念

传统眼学(纯靠眼力)

传统实践综合学(理论结合实战)

科技检测鉴定

微观老化痕迹学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话语权和经济利益之争。

实际上,关键问题是:哪种方法最靠谱?

哪种鉴定方式的结果,最接近真相呢?

要真正探讨文物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首先必须解决鉴定的有效性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而言,最实用的鉴定方式依然是传统实践眼学。

原因很简单:只有深入了解不同类型文物的特征,掌握出土坑口的细节差异,并通过对比各种层级的仿品,才能精准判断真伪。

这种方法之所以科学,正是因为它建立在大量实物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Image

然而,仅仅依赖传统实践眼学,也会存在局限性的。

比如,在法律诉讼中,涉及文物发色纠纷或文物犯罪的定案和量刑时,仅凭个人经验鉴定往往难以作为有力证据,这也使得传统方法在司法应用上面临尴尬局面。

在法律上,讲究的是确凿的证据,必须依靠具体的数据和物证对比来支撑结论。

在司法实践中,传统实践眼学的鉴定方法虽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根据《文物法》规定,只有三位以上文物鉴定专家一致认定,其鉴定结果才能作为法律依据。

然而,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难以完全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地确定一件文物的真伪呢?

答案是——综合鉴定法。

也就是说,必须结合传统实践眼学、科技检测和微观老化痕迹分析,形成一套完整、严谨的鉴定体系。

这种多层次的验证方法,不仅能提升鉴定的准确性,也将成为未来文物鉴定的主流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通过传统实践眼学的初步鉴定。

如果一件器物一眼就是新的“大瞎活(货)”,连传统实践眼学这一关都过不了,那么微观老化痕迹鉴定十有八九也通不过,而科技检测更是毫无意义。

这是因为高仿造假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针对科技检测仪器造假,使得胎料配比、釉料、釉彩成分等数据符合或接近检测标准的范围。

一些检测机构的文物科技实验检测结果,在行内并不被认可,甚至有时连低级仿品都分辨不出,反而成为圈内笑谈。

这说明,检测仪器的操作人员既不懂传统实践眼学鉴定,也不了解高仿文物原料经销商是如何按照要求配料造假的。

因此,一件一眼假的仿品被检测成“到代真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Image

在正经的老货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行话:“真品往往是一眼货。” 

换句话说,真正的老物件,一眼就能看出门道。

如果连传统实践眼学都无法判断“死”,才会用科技检测作为印证。

微观老化痕迹鉴定方法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在行内尚属陌生手段,一般情况下,老行家们更信眼力,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依赖科技仪器。

这就像普通感冒,去药店买点药就能解决,没必要非得跑去大医院做CT、抽几管血等一系列检查再对症下药。

同理,对于“开门”器物,如果已经通过传统实践眼学确定真伪,再做科技检测就没意义了。

但如果器物存在争议或疑点,才有必要进行综合判断。

这也是我国瓷器鉴定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

Image

一些所谓专家,不像资深藏家那样,真正去一线采集出土标本实物,去研究真实出土瓷器的特征,深入高仿作坊了解做旧手法,并且对比真品与高仿品的各自特征。

他们一旦遇到疑似出土的高仿品,就凭感觉、凭故事来鉴定。自己拿不准,就交给机器检测,而某些不合规的机器检测又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混乱局面。

如果一个藏家,不具备起码的传统实践眼学,不以标本作为基础,不以正确的实践作为根基,最终的结果就是——收藏满屋子的做旧赝品。

更夸张的是,有人拿10件瓷器(实为高仿)去检测中心,结果有9件元素符合较好,这种荒唐的笑话就发生了。

如果真正把传统实践眼学放在首位,并配合微观老化痕迹鉴定,这样的笑话还会发生吗?

这充分说明,他们根本不具备传统实践眼学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不能单一、极端地看待,必须综合全面地分析。

多参考一种科学的鉴定途径或有效方法总是好的,千万不能唯我独尊,自认天下老子第一,否则风险更大。

无论如何,微观老化痕迹学是传统鉴别方法演变而来的新学科,但它建立在传统实践眼学的基础之上,借助微观放大观察器物老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

微观老化痕迹的鉴定范围极为广泛,涵盖青铜器、漆器、木器、古陶瓷、玉器、字画等多个门类。

然而,许多人一提到微观鉴定,就立刻联想到观察气泡。

Image

事实上,这种单纯依赖气泡的鉴定方式,除了自然老化变色泡和破气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外,气泡的大小、疏密程度、界限等因素,并无实际的鉴定价值。

不要动辄拿一张单纯的气泡图片来讨论问题,这种方法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

研究微观的核心,在于观察物品经历漫长岁月侵蚀后所留下的老化痕迹特征,而不是拿着放大镜去看气泡的大小或疏密分布。

这种片面的做法,反而容易让人误解微观老化痕迹鉴定体系的真正意义。

一个成熟且有独到见解的文物鉴定家,首先要具备传统实践(以标本为基础)的基本功。

这不仅仅关乎辨别真伪,更涉及艺术价值评判、文化断代分析、文化含量研究等一系列问题。

Image

目前,我国许多科研院所之所以频频出现问题,正是因为这些科技研究人员缺乏传统实践功夫,仅凭单一的科研手段进行研究,最终闹出很多笑话,甚至成为阻碍文物科技研究的绊脚石。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曹教授说,他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些弊端,并高度重视传统实践与科技研究相结合的理念,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Image

如今,司法部正准备批准成立这种综合鉴定机构,使其成为具有法律依据的科研单位。

据说,他们非常注重传统实践眼学与微观老化痕迹科学相结合的原则,并以机器(元素)检测作为科研辅助,同时大力发掘故宫博物院及民间的传统实践实力派专家。

这一趋势表明,传统实践已被提升至最重要的位置。

必须强调的是,传统眼学与传统实践眼学并不相同。

传统眼学主要依赖书本知识,属于闭门造车的范畴,基本无法接触一线出土标本和高仿市场;而传统实践眼学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我们真正尊崇的传统。

真正的传统必须是理论加实践,而不是只讲理论、不做实践。

在这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行家早就明白,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真正的鉴定眼力和实战经验始终是无可替代的。

所谓“真品往往是一眼货”,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多年实战得来的真知灼见。

别总想着靠仪器上的冰冷数据,也别只盯着表面现象不放,而是要把传统实践眼学和现代检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那些靠高科技检测出来的所谓“真品”,往往隐藏着仿品高手精心调配的假象;而一眼就能看穿真伪的老行家,才是真正历经考验的鉴定者。

Image

如今,鉴定市场风云变幻,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多接触一线出土标本,倾听老前辈的实战故事,不被浮夸的数据迷惑,就能在真假纷争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归根到底,这既是一门依靠眼力的艺术,也是一种讲究经验和细节的学问,冷冰冰的仪器数据永远替代不了那份犀利的眼力和江湖见识。

无论是收藏家、投资者还是司法机构,都应该明白,文物鉴定没有捷径。

眼力,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生存之道,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