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Artwork
  3. 荷兰拍详细

(荷兰拍)唐太宗李世民皇帝御笔书经文卷2长卷金粉字绢本

  • 距结束
    - - - - -
  • 编号
    P_P_0020
  • 货币类型
    CNY(¥)
  • 估价
    ¥200000000-¥400000000
  • 报名人数
    1
  • 报名费
    ¥ 200.00
  • 降价周期
    每隔1分钟,降价 ¥ 100000.00
  • 当前价
    200000000.00
    • 0人参与
    • 33次围观
    • 2人关注
    • 起拍价 CNY(¥)200000000
    • 运费: 待定
    • 溢价: 10.00%

    扫描二维码到手机

    暂时没有拍友出价

    共计出价0次,此处显示最近5次出价。

    暂时没有拍友出价

    共计出价0次,此处显示最近5次出价。

    视频

    拍品描述

    唐太宗李世民皇帝御笔书经文卷2长卷金粉字绢本,共120米,宽0.61米。

    拍品详情

    千古一帝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高祖次子,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在位),中国唐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唐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全名

    李世民

    别名

    唐太宗

    谥号

    文皇帝、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封号

    秦王

    庙号

    太宗

    年号

    贞观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599年1月23日

    逝世日期

    649年7月10日

    陵墓

    昭陵

    在位时间

    626年9月3日 至 649年7月10日

    主要成就

    精简政府机构;改革三省六部;开创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诗文作品


    春池柳

    《春池柳》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李世民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626—649年)推行“贞观之治”,倡导文艺发展,设立文学馆延揽文士,其本人亦有诗文传世。全诗以春日池柳为核心意象,通过隋堤垂柳、丝阴逐浪、疏黄鸟语等景物勾勒出春意盎然的画面。诗句“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将柳絮与早梅并置,形成季节交织的意境,展现自然景物的动静韵律。作品对仗工整,意象清新,以细腻笔触传递对春光的观赏之趣,体现了唐初宫廷诗的写景特色。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是唐代皇帝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乐府体边塞诗。此诗先描写了悲壮的塞外之景,然后描述了一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最后写对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的勉励及自勉、对边境安宁、四境宾服的向往。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


    帝京篇十首·并序

    《帝京篇十首(并序)》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组诗。这些诗的基本内容是描写唐帝国京都的雄伟壮丽和处理政务之余的揽读经籍、武宴畋猎、临馆听乐、逸游苑林、泛舟川屿、赏景玩琴、宴饮抒怀、夜宴观舞以及借鉴前踪、抚躬自勉等。作者通过对帝京壮丽景象的描绘、自己帝王生活的描述,向世人炫示自己虽贵为帝王之尊,生活嗜好却“皆之节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的“雅志”以及“奉天竭忠敬,临民思惠养”这些诗篇词藻丰丽,属对工整,音韵谐美;同时胸襟宏大,境界开阔,笔力雄健。

     

    李世民参与指挥的战役


    虎牢关之战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战役。


    唐与吐蕃之战

    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反间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太宗攻高句丽之战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丽大臣泉盖苏文杀其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侄高藏为王,自称莫离支,专制国政。是年,百济攻占新罗40余城,复与高句丽连兵,谋绝新罗入唐之道。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新罗向唐求援,唐于次年(644年)正月遣使至平壤劝盖苏文罢兵,遭拒绝。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出兵辽东进攻高句丽。唐军先是连克盖牟等10城。后因唐太宗过于求稳,未采纳乘虚直取平壤以及放弃安市、先取乌骨城等建议,未能出奇制胜;又因安市久攻不下,以至天气寒冷、粮运不济,被迫撤军。虽然这次战役最终没有灭亡高句丽,但高句丽失守十余城,死伤五万以上,被俘七万以上,缴获高句丽的马匹、铠甲、兵器不计其数,已严重损害了高句丽的国力。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兴兵攻讨高句丽,最终将高句丽彻底灭亡。

    暂时没有拍友出价
    留言
    提交留言